饅化一詞,是近兩年台灣醫美圈迅速竄紅的醫的詞彙。
這幾年可以明顯感受到年輕族群,受社群媒體的影響很大。很多內容聳動,但似是而非,或者把問題成因過於簡化的短片到處流竄。其中多數來自於中國。連帶很多年輕人的詞彙也被同化,而饅化這詞也是來自於中國。
基本上這概念一直都有,在英文稱為filler face (或pillow face),只是台灣一直並沒有特地為它創造新的詞彙。因為隨著醫美觀念的進步,其實八年十年以前入行的醫師們,應該都聽過前輩告誡這問題,在學習的過程中,也會盡量避免。客人如果有往這方面"演化"的傾向時,醫師通常會幫踩剎車。所以其實過往這問題並不算氾濫。
但隨著中國醫美產業快速發展,台灣也因為健保壓榨、年輕醫師用腳投票的關係,新的商業醫美診所大量成立,在賺錢為本的考量下,會踩煞車的醫師比例大量稀釋,加上抖音網美等短影音推波助瀾,年輕人追求網紅臉,把修圖過的容貌當成自然,自認對瑕疵零容忍等因素下,產生filler face的比例開始增加。饅化這個詞迅速走紅。
其實這現象不只在中國,因為tiktok用戶真的很多,所以歐美那邊filler face/pillow face的概念也是迅速散布。造就了許多聽到玻尿酸就直搖頭的人。
簡單的說,饅化/filler face/pillow face所指的,就是臉部組織因為過度填充,造成一種腫脹的不自然感。
最常見的狀況,當屬過於飽滿的蘋果肌。這是因為中臉是社交時,視線最集中的地方。通常初老憔悴之時,最常被觀察到的,就是蘋果肌的流失。所以填充物注射時,這會最主要優先修飾的部位。也可以說幾乎所有打過填充物的人,都是從蘋果肌這個部位開始的。因此不管醫師、諮詢師、客人,幾乎所有人都是最會看/最容易覺得這裡有流失與不足,也因此這裡也變成最容易過度填充的部位。
其他像是額頭、嘴唇等,有時也會是過度填充的位置。變成過度的"叩頭"、"香腸嘴"等。這在西方人比較常見,相信很多人在媒體上都看過類似的臉。
饅化的原因
其實最簡單的成因。就是在特定位置出現過量的填充物。
何謂填充物? 最常見的就是玻尿酸。其他還包括膠原蛋白、膠原蛋白增生劑(舒顏萃、精靈針、薇貝拉、喬雅露等)、洢蓮絲等都屬於填充物。只要是填充物,就有饅化的可能,所以饅化並不是玻尿酸的專利。很多人害怕饅化,強調不要打玻尿酸,但可以接受其他類針劑,其實是搞錯了饅化的原因。
當然針劑本身的特性也有影響。不同填充物有各自的特性,甚至光玻尿酸就有多種不同的劑型,適合施打的部位、層次都不一樣。在不恰當的部位、層次施打過量,就有機會看起來饅化。
前面說過,饅化是看起來不自然的腫脹。過量的填充物在皮下、肌肉周圍,讓皮膚過於腫脹、光滑,影響肌肉產生表情動作時的正常臉部曲線,就會產生不協調的不自然感。
饅化是因為玻尿酸/填充物的殘留嗎?
這個問題有點難解釋。
首先,要先釐清,玻尿酸/填充物到底會不會有所謂的殘留這件事? 最簡單而粗暴的答案是: Yes!
當然這跟各廠牌、劑型、填充物種類都有關係。以下省略可能上千字的解釋。只能簡單說"殘留"其實不是甚麼壞事,請不要把殘留想成很糟糕或很恐怖的情況。
那,接著來的問題是,饅化跟殘留有關嗎? 這次最簡略的回答叫做: 可能有一點點關係!
請技術造成饅化的元凶,是同一部位的有太多的填充物影響了自然的型態。不管單次,或是多次累積,反正同一部位因為過量,造成不自然,就成為饅化。因為"殘留"比較無法預測,尤其如果客人長期在多間診所繞來繞去,很難確認之前在臉上的哪個位置打過多少東西,所以可能影響接下來劑量的判斷。可是一般來說,對經驗豐富的醫師來說,受到的影響應該還是有限。但若經驗不足,確實有可能會不小心忽略,進而造成過量。所以這個兩者間的關係不能說完全沒有。
打多少劑量以後就一定會饅化嗎?
這個當然是否定的。
雖然饅化跟量有關,但填充物的重點還是在於,要在對的位置施打對的劑量。打對位置,打對劑量,不用擔心饅化的問題。通常會打到過量,最常見的情形是客人已經打上癮,帶有點容貌焦慮,對於自然臉龐會有的一點瑕疵都不允許,拼命地想要修補,又不太聽勸,才會累積到變成饅化。
雖然有人認為還有一種饅化原因,是諮詢師為了業績常常超賣劑量,受僱醫師又不好得罪同事的情況下,只好硬打。但臨床上阿喵是沒遇到這種情形。畢竟正規的診所都希望長長久久,為了一時業績把客人做壞了,是很短視近利的行為,一般不會這樣。
如何避免饅化?
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理解,饅化背後的成因,除了最顯著的"劑量"這個因素外,選用的填充物種類、施打的部位、層次、施打位置的順序等也都有關係。這些就牽涉到醫師的專業。
選擇合適的填充種類、劑型、合理的劑量、依照合理的排序,依序施打在正確的位置、正確的層次,甚至從最源頭: 是不是根本就應該選用其他療程,而不是填充物?
以上每一點都屬於醫師的專業。所以要避免饅化,最重要就必須回歸到醫美是一種醫療行為的本質: 要找專業的醫師並遵從專業的建議。
不要為了便宜去來路不明的工作室,不要看了奇怪的影片就隨便質疑醫師的建議,不要道聽塗說自己指定治療方式,不要太活在濾鏡下拒絕接受自然的臉龐。
其實在專業正確的施打下,多數四五十歲以上,第一次施打玻尿酸的人,一次打個10支以上都不會出現饅化的問題。所以真的不要過度擔心這個問題,堅決拒絕填充,這樣反而因噎廢食。畢竟隨著老化流失,缺少的就是要補,才能反轉老化的影響。有些人害怕饅化害怕填充,堅持用電音波等保養,怎麼能期待有多好的效果呢?
此外還有一個小提醒,如果遇到會阻止你做太多治療、施打太多針劑的醫師,請好好抓緊他。在現在多數商業化的診所裡,有時醫師是不方便這樣做的,能說出來是真的很有良心。
ps. 如果多做功課,會發現還有些說法,提到打填充物應該要先做骨架支撐、韌帶拉提、或是也是中國傳來的名詞: 外輪廓固定 等。其實這些都是正規填充物施打訓練時,就會學到的技巧。聽起來很專業,其實也就是施打填充物時,選擇部位、層次的優先排序。這裡直接拆解出"順序"這個因子,就不多用專有名詞來增加理解的門檻。
已經饅化了怎麼辦?
這就要看造成鰻化的填充物為何? 玻尿酸是最好處理的。降解掉,想辦法讓鬆弛的皮膚收緊,再重新在適當的地方做填充,應該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。
至於其他的材料,就要看是甚麼,多數是沒特別方式處理的。例如阿喵也遇過臉部補脂太過,造成類似的饅化的狀態。原醫師因為習慣用手術解決,就用抽脂的方式處理。結果非但效果不彰,腫的地方還是太腫,且還在顯眼的位置留下明顯的凹疤,所以客人決定另謀他法。後來阿喵這邊用消脂針、皮下剝離、埋線等方式,經過多次處理後,算是達到相對柔化的成果。雖然阿喵覺得可以繼續加強,但客人家屬因為手術留下對醫美的強烈負面印象,覺得有變好就好,強烈反對再治療而作罷。